抓緊結構調整 做強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
雖然面臨困難,但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就會克服困難,保持增長。但即便如此,我們還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因為整體而言,我們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實力還不是很強,在多個方面還有增長的空間。中汽協也愿意繼續為我們的零部件產業做好各項服務工作。 去年以來,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接連遭遇貿易保護主義的圍堵。如去年年底歐盟對我國出口的緊固件征收高額反傾銷稅,今年又開始對我國鋁車輪進行反傾銷調查,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雪上加霜。但幸運的是,我國針對汽車行業的經營狀況及時出臺了若干的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務院發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對我國汽車產業止住下滑趨勢、恢復高速增長起到關鍵作用,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這一方面說明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政策英明、及時、有效;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汽車市場孕育著巨大的潛力。雖然面臨困難,但只要有國家政策的支持,這個潛力就會釋放出驚人的能量。中國汽車產業有堅實的市場基礎和國家的支持,就會克服困難,保持增長。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有清醒的認識,因為,我們的汽車零部件產業整體而言實力還不是很強,在多個方面還有增長的空間。 今年,我國汽車行業認真貫徹落實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保增長、擴內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汽車零部件產業多年來存在的諸多深層次的問題,影響著零部件產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筆者以為,保增長、擴內需是解決眼前的矛盾,是為了度過眼前的危機,而調整結構是解決長遠、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我們要處理好近期和長遠的關系,在做好保增長、擴內需的同時,注意解決好零部件產業在結構上存在的問題。零部件產業的結構調整要緊緊圍繞節能、減排、安全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題;通過調整改變企業規模小、分散、低水平、技術創新能力弱、粗放經營等狀況,實現產業的全面升級。 ――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外資企業綜合管理水平高,控制著技術制高點,占據高端產品市場。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零部件行業超過40%的產值和銷售額是占17%的外資企業創造的;中資零部件企業由于規模小,沒有掌握先進的核心技術,再加上管理水平差,因此,所生產的產品技術附加值低,目前正處于被邊緣化、低端化的危險。因此,增強創新能力對于中資零部件企業尤為重要。據悉,目前,中資零部件企業在技術研發的投入,其行業總平均水平尚不到銷售額的1%,而跨國公司一般在10%左右,這說明我們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嚴重不足。 ――創新必須要有自己的技術積累。企業的創新能力絕不會憑空形成,它依靠的是長期經驗的積累和總結。而積累只能依靠長期扎扎實實的試驗與研究。只有占據了技術的制高點,實現了技術上的跨越,才是真正的跨越。 ――提高工藝裝備技術水平,解決好先進的生產設備和落后的工藝裝備水平的矛盾。目前,我國的不少零部件企業擁有高、精、尖的生產設備,但卻在刀、量、輔、夾、模等工裝技術上水平落后;在設計、制造、使用和管理上存在這嚴重的問題,這些都致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大打折扣。因此,零部件企業更要重視和加強制造工藝裝備技術的研究和人才的培養。 ――目前,我國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之間的矛盾仍然是零部件企業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這個矛盾主要表現在,整車企業對零部件產品質量“三包”索賠的執行還不規范,對4S店或售后服務店的管理存在一些漏洞,從產品發現質量問題、決定索賠到瑕疵產品回收的整個過程還不夠透明,管理還不夠嚴密,這些都導致了零部件企業蒙受了不明不白的經濟損失。 需要表明的是,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的目標和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整車和零部件雙方應該是平等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的。在當前成本壓力都很大的狀況下,應該兼顧到各供應鏈環節的利益,使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都有合理的利潤空間。據統計,在自主品牌整車的零部件配套企業中,中資零部件企業占了一半以上,這說明我國自主品牌整車企業為發展零部件企業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引導、促進零部件龍頭企業走集團化、國際化道路;扶持中小零部件企業走專業化、小企業、大市場的道路。 零部件是一個高度競爭的行業,促進其走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生產的道路,必須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國家應研究鼓勵政策,引導零部件產業健康發展。扶持零部件專業化的小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因為,只有專業化才能做精、做強,成為高度協作的制造體系。同時還可以節約投資、大大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實力大大增強,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要以全球化的視野,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的合作。 但對外合作要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要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和需要,避免盲目性。通過與國外零部件企業,特別是中小零部件企業的合作,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從而獲得技術、品牌、商譽和客戶關系,達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目的。 購買國外先進技術是零部件企業快速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們要積極與國外有實力的同行進行技術合作,注意尊重對方的知識產權,以正當、互利、公平的方式進行技術貿易。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國外公共技術服務公司購買技術,這些公司業務面廣,涉及產品及基礎技術的研發、生產管理、物流模式、信息化等方方面面。他們愿意為中國汽車產業服務。我們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條件進行多種方式的合作。 ――推進企業走出去。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推動“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但通過一年來的時間,我們發現,多數的零部件企業對“走出去”的反映并不是很積極。原因是,一、認識不足,沒有想到要“走出去”;二、缺乏國際化的人才和實力;三、信息渠道不流暢。但也有一些企業能夠結合企業的發展戰略,并購國外企業。 去年,我曾經提出“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零部件企業更要苦練內功”的觀點。今年上半年,我們組織了部分零部件企業參觀學習了上海德爾福動力推進系統有限公司的“精益生產”方式;聯合豐田(中國)公司在杭州舉辦了“豐田生產方式”講座。 ――命名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工作。今年,我們命名了重慶“璧山縣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制造基地”。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命名6家“零部件制造基地”中的一家。與此同時,中汽協會支持具備一定條件的地方申報“中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的命名。我國有眾多的民營中小汽車零部件企業,它們以集群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便于地方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便于工藝協作、形成產業鏈;便于建立技術研究和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同時也便于中汽協為之服務。 ――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一直以來,中汽協和美國DST公司合作,幫助企業進入美國售后市場。作為試點,我們已經為一家企業出口了散熱器產品。 ――促進整車和零部件關系的改善。零部件參與整車的同步開發是解決整零關系的關鍵,我們要學習國外好的、成熟的經驗。 ――發布零部件小行業龍頭企業。目的是要引導、促進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向專業化、集約化發展,走小企業、大市場的道路。現在完善發布的產品目錄,包括系統零部件、總成零部件以及關鍵的二次配套零部件。請大家諒解并提出改進意見。 ――分支機構管理工作。2009年有8個零部件分支機構到了換屆年限,現在已經有4個完成了換屆工作。在去年年會上,我們決定成立3個分支機構,其中“排氣消聲系統委員會”已經通過民政部的批準。“零部件再制造分會”通過了國資委的公示。“汽車用品分會”目前還在協調之中。今年,我們又新發展會員226家,對長期不履行會員義務的348家會員予以除名。目前中汽協共有會員1600余家。總會還要求各個分支機構秘書長定期與總會溝通行業的情況,按季報送小行業的經濟運行動態。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工作。去年3月,國家正式確定了14家整車(機)生產企業和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開展了汽車零部件的再制造試點。同時,還啟動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標準制訂工作,先后開展了發動機、變速箱等11個標準的制訂。在廣泛征集方案后,經專家評審,國家發改委審核,工商總局登記,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標志即將使用;協助國家發改委開展了循環經濟院士“專家行”再制造專項活動,診斷各企業再制造情況,宣講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技術,了解了發展再制造產業的難點與政策取向。 為進一步促進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今年,國家發改委采納了中汽協的建議,并報國務院同意,決定擴大試點范圍,進一步發揮試點企業的示范作用。其中,下一步擬增加的再制造產品種類包括車橋、傳動軸、壓縮機、轉向助力泵、水泵、機油泵等6種產品。中汽協今年10月在“專家行”的活動中考察了部分企業,此外,中汽協還將組織專家對上報的再制造企業和試點備選企業進行考察。 ――信息工作。按照工信部對協會工作的指導要求,我們一直在做行業信息的統計工作。通過對行業信息的全面掌握,我們才能發揮協會貼近企業的優勢,更有效地配合政府、行業主管部門開展各項工作,最大化地為企業維護、爭取應有的利益。 ――開展汽車零部件行業“十二五”規劃的研究工作。這項工作已經布置給各零部件分支機構和骨干企業。雖然我國零部件行業已經市場化,但全行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個發展方向性的指導文件,提出“十二五”的目標及向國家提出支持零部件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積極推進“零部件制造基地”建設。首先要加強對現有“零部件制造基地”的服務,對地方政府發展零部件產業的積極性要予以支持,對具備條件的地方給予“基地”命名。協會決定基地按照分支機構來管理,并將加強這方面的組織、服務工作。 ――繼續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項目信息服務,為中國零部件企業走向國際搭建平臺。 ――籌備建立零部件企業信息數據庫。建立一個能真實反映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狀況、有公信力的汽車零部件數據庫,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采集、整理汽車零部件行業信息。 ――籌備建立服務于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專家庫。按專業、工藝分類,集合有大型企業現場管理工作經驗的專家。 ――在汽車工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環境下,支持和鼓勵企業加快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根據分支機構和企業的需求,搭建行業平臺,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開展專項業務培訓等工作;不斷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向政府建言獻策,充分發揮協會的紐帶和橋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