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重大裝備科技創新喜結碩果
船舶重大裝備科技創新喜結碩果
一、科技創新支撐產業跨越式發展 在船舶工業科技發展規劃與政策的引導下,瞄準國際市場發展趨勢,船舶科研重點開展了占全球船舶市場80%以上的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的系列化和大型化科研攻關,特別是在較短的時間內開發出的38型滿足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共同規范要求的油船和散貨船,共承接640多艘船舶訂單,一度占到全球訂單的1/4,強有力地支撐了市場開拓。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市場低迷期中,我國自主開發的采用無壓載水設計的4600標準箱寬體集裝箱船,逆市接獲批量訂單;30萬噸級大型油船(VLCC)等一批高技術產品的船型,成為眾多造船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常規船型。在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2009年底,我國三大主流船型手持訂單占世界市場份額依然躍居世界第一。 經過“十一五”期間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與世界頭號造船國家韓國并駕齊驅的造船大國。2010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全面超過韓國,躍居世界第一。其中,造船產量達到6560萬載重噸,是2005年的5.4倍,世界市場份額從2005年的17%提高到44%。 二、重大裝備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 在戰略性產品和重大技術領域,我國相繼取得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液化天然氣(LNG)船是世界上難度系數最大的船舶之一,被譽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我國不僅實現了14.7萬立方米LNG船的批量建造,而且推出了自主研發的16萬立方米、17.5萬立方米和22萬立方米三種新船型,目前,17.5萬方船型已成功承接批量訂單。從引進技術到第一艘LNG船完工,再到完全具備自主開發能力,我國僅用了十年。 為適應國際市場發展趨勢和滿足我國深海油氣開發戰略的需求,我國已形成系列大型浮式儲油船(FPSO)、自升式鉆井平臺等海洋工程主流裝備的設計建造能力,海洋工程輔助船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國際市場份額。我國高起點開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該型平臺總投資約9億美元,單臺相當于三架空客380的價格。 三、造船效率、效益水平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造船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等核心關鍵制造技術開發取得成效,推動了全行業建立現代造船模式,促進了造船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國典型船舶建造周期已普遍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我國造船效率與日韓之間的差距已經從上世紀末相當于日韓的1/10縮小到1/4左右,好望角型散貨船等船型的總建造周期幾乎縮短了一半。 效率的提高帶動了全行業效益的增長。2010年,根據快報統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銷售收入超過6000億元,約為2005年的5.4倍;實現利潤近445億元,是2005年的10.3倍,利潤的增幅遠高于產值的增幅。“十一五”期間,全行業實現利潤是“十五”期間的18倍,年均增長超過55.5%。 四、科研成果輻射轉化迅速 船舶科研成果產生了巨大的輻射效應,不僅在中央企業取得豐碩成果,而且在地方船舶企業生根開花,迅速向產業化轉化。據不完全統計,船型開發成果“十一五”期間共支撐地方企業承接訂單近2000艘、1億載重噸,很多成果成為地方船企的主打產品。通過引導中央和地方企事業單位采取“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模式開展研發,極大地帶動了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例如由滬東中華集團等中央和地方企業共同參與的造船設計、建造、管理一體化數字平臺技術研究項目,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和軟件廣泛應用,特別是對地方企業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造船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 轉自: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