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展中感知中國鍛壓行業前進的力量 ―訪中國鍛壓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金
發表時間:2012-11-26 13:13:19; 來源:news_from
在會展中感知中國鍛壓行業前進的力量
――訪中國鍛壓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金
《中外會展》記者 陳莉
“辦展不僅是一個會展商業活動,更是一個文化活動;一個展覽會除了作為一個實物展,更應該成為一個文化展和形象展。”張金強調會展應成為經濟和文化的結合體。
鍛壓行業作為國家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技術水平和占有量,是衡量一國工業發達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鍛壓行業經過“一五”“二五”計劃近十年的努力開始得以初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合作生產的基礎上,極大的提高了我國鍛壓行業的技術和制造水平;然而,直到現在,我國鍛壓行業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并未完全掌握鍛壓行業的高端核心技術。顯然,我國要從“鍛壓大國”向“鍛壓強國”轉變還需時日。
在采訪張金之前,記者在腦海中反復念叨著一系列生疏的專業詞匯,自動化程度、數控系統、自動換模系統等等;又或者在心里回味他的個人簡歷,內蒙古工業大學畢業,曾供職于機械工業部設計研究院等等。想到他帶領中國鍛壓協會走過二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心中的敬佩之情更是油然而起。然而,當記者見到張金,他祥和謙遜的態度立刻讓記者對金屬的生硬感變得柔和。他為記者介紹了協會的行業研究、技術推廣、網絡宣傳、企業服務、投資建校等系列工作,并以協會的工作核心之一――主辦行業展覽會為中軸線,深入淺出為記者解讀了我國鍛壓行業發展趨勢及行業展會的走向,分析了協會如何面對不利的外貿經濟形勢,并分享了國內外主辦行業展的成功經驗。談話輕松愉快,他的坦誠,他的謙遜,帶給記者的是一份堅定前行的力量。
八大亮點 凸顯文化
“我從事會展業20多年,看了國內外鍛壓行業的幾十個展會。對于辦展,我強調一定要有實物展;對于看展,則不僅要看展品,更要留心看每一個展臺設計及其反映的參展企業管理與文化。”張金說。
2012年9月,中國鍛壓協會主辦的中國國際金屬成形展(以下簡稱金屬成形展)已圓滿結束,本次展會展覽總面積21600 平米,參展企業272 家,其中國際展商53家,比例達到19%,覆蓋德國、美國、瑞士、奧地利、比利時、意大利、俄羅斯、韓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張金總結了本屆展會作為行業盛會所呈現的八大亮點,他表示金屬成形展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內容上,更體現在文化上。從品牌和文化的角度,他總結以下四點:第一,這不僅是一個協會的展會,更是一個行業的展會;第二,作為匯聚行業精英的品牌展,其專業性和權威性毋庸贅言;第三,這不是一個展銷會,應是一個文化展和形象展;第四,強調實物展覽,不能成為圖片展。從產品和組展來看,他指出金屬成形展作為行業的風向標,反映了行業的景氣度;反映了行業的關注度;反映了行業的趨勢走向;反映了行業的薄弱環節。
然而,展前,很多人會質疑,在內外經濟形勢均不理想的情況下,鍛壓協會如何成功招商并順利舉辦本屆展會?展后,張金以成功的姿態直面大家的質疑,“不利的經濟環境并不影響金屬成形展的招展招商。”一方面,從商業角度,當經濟環境不利,“有的企業面臨經濟困難,可能會沒有更多資金投入展覽,”他表示,“這在所難免。”然而,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展會招商并不受影響。“為什么大家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我們的招商卻不受影響呢?”他坦言這與展會的招商理念有關。鍛壓協會在對展商的參展目的充分了解前提下進行招商,并強調文化理念,強調展會中企業文化、形象的展示,而非單純的展銷。“我相信一個偉大的企業管理者,在企業面臨困難的時候,相對于經濟利益,會更加關注文化和形象的塑造。”張金認為經濟不好的時候,反而正是宣傳最好的時機。
在順利招商的前提下,為加強展會的影響力,協會還在本屆展會同期舉辦豐富多彩的配套活動,同期的會議一直是業內骨干企業的管理層和技術層次的交流平臺。談到展商的新技術發布會,張金指出所有新技術發布會全部設置在展會現場,而不是在會議室。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觀眾,更容易招來聽眾,發布會現場熱鬧程度和效果遠超在會議室舉辦。談到這里,他表示這一舉措受到廣大展商和觀眾的歡迎和認同,其興奮的情感流露,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自豪感。
此外,作為一項重要的同期活動,零部件采購以及零部件的評比,對于增強獲獎企業的競爭力,幫助企業更為有效地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做出了很大貢獻。“神工獎”作為針對零部件的一個優秀評比獎項,其最大的亮點在于該獎項采取縱向比較的方法評獎。“我們對于參加評獎的作品進行縱向的比較,只要在一定標準上,現在的產品比之前的做得好,有進步,就可以拿獎。縱向比較的優勢是可以推動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創新,刺激良性競爭,并一定程度上提升展品質量和展會品牌,起到行業引導作用。”
一言以蔽之,金屬成形展八大亮點呈現的是行業盛會,展會“臨危不亂”凸顯文化內涵和文化建設。
發現規律 加強引導
鍛壓行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有明確的產業分工,協會不能創造行業,張金說:“產業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協會要發現規律,起行業引導作用。”
談及本屆展會為什么在增加了“轉型與升級”新的主題,張金表示新主題的提出就是為順應產業的發展規律――鍛壓產業面臨轉型升級。“這個升級不僅僅是產品的升級,更是思維、技術、市場、觀念的升級。”一方面,鍛壓行業中的中國第一代創業者的思維、產品技術都迎來了轉型時機;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不斷升級;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產業區域的轉移和升級;此外,新技術的出現,需要產業重新定位、劃分以適應國際發展趨勢。這些變化導致鍛壓行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又由于金屬成形展不僅要反映產品和技術,更要反映管理和理念,故而“轉型與升級”主題應運而生。
中國金屬成形展分為四大主題展,分別為:中國國際鍛造展覽會、中國國際沖壓技術及設備展覽會、中國國際鈑金加工展覽會和中國國際金屬成形零部件展覽會。“那么為什么要這么分,分了有什么好處?”張金表示這是在順應鍛壓產業自然規律劃分而形成的。他指出中國鍛壓行業真正獲得發展是在2000年,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我國行業的發展還是比較困難的,當時對于技術的分類還是比較清晰的,比如鍛造和板材成型的分類很清楚。“但是,從產業的發展角度來說,我國的鍛壓產業延續了蘇聯體系,我們的產業結構與西方國家的產業結構存在沖突,這就影響了我們與西方國家進行產業對接和自身產業發展方向的研究。”這是80、90年代鍛壓行業存在的問題。中國鍛壓協會從1999年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并從那一年開始把鍛壓產業真正按照工業制造分工區分產業。1999年,協會將鍛造和板材分開;到2003年,把沖壓與鈑金分開。協會總結提煉并順應產業自然劃分規律形成四大主題展會,大大方便了行業的交流和產業方向研究工作。當記者問及四個主題展是否已經足夠囊括行業分支,協會是否會開設更多的主題展時,張金表示在每一個板塊還有很多分支,但是已經成型的四大主題展會已足夠系統,也能滿足產業管理、行業交流需求,故而不會再細分主題。
放眼全球 力爭更好
“對于辦展,不能單純追求數量,可以少做幾次,但做就要做好,要追求質量,不斷縮小與國際知名品牌展會的差距。”對于我國會展業的發展前景,張金不悲觀。
根據行業發展需要,為了解國際行業發展趨勢和產業的發展方向,協會曾多次舉辦、組織參加國內外展覽會和國際鍛壓會議交流活動,在二十多年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張金總結了眾多品牌展會的成功辦展經驗。“這些展會不能說完全是最好的,但是其成功經驗卻值得大家借鑒。”他說。
首先,必須有實物展。他指出放眼全球的品牌展會,都不可能沒有實物展示,而只是圖片展。他強調,展會就應當能夠讓觀眾在現場看到實物并能切身觀看或感受到展品的好,從而刺激消費、展示形象,并最終達成貿易。
其次,有參觀價值的展臺設計一定要有文化內涵。如鍛造行業的展臺設計一定會以黑紅為主色調。
第三,觀眾的組織也是一個展會成功的標志,要善于培養觀眾群的參觀理念,教會觀眾看什么、怎么看。
此外,一個展會有多少配套活動和展會的現場宣傳都是衡量一個展會成功與否不可或缺的標準。“縱觀全球,還有一個規律,就是一個展覽會的形式主義越少越成功。”張金認為一個展覽會的開幕式和展商招待晚宴等都是流于形式主義,沒有太大的意義,均可取消,“辦展就應該辦實質性的東西,做有利于行業發展、社會進步的事情。”他斬釘截鐵地說。
談到中國展會與國際展會的區別,張金表示中國的會展成為行業的時間并不久,發展尚不成熟。一方面,從展會持續時間來看,中國的展會普遍比國外的展會時間短。另一方面,中國人辦展是全世界成本最高的。這主要由中國技術落后、人力成本高和行政性收費高等因素決定的。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中國的政府辦展太多。除此之外,他還指出,90年代以前,中國的展會以外商為主,這是中國展會的一大特點。然而,這一現象在2000年以后取得了重大轉變,此后則以中國企業為主。“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他表示舉辦展覽會就應該以本國人為主,他還告訴記者當一個展覽會中的外國展商達到70%左右,則說明這個展會起步,中國這個行業剛剛萌發;這個比例為50%左右的時候,說明該展會尚處于發展階段,中國這個行業有了一定的發展;而只有比例降到30%左右時,才表明該展會正邁向成熟,也標致著中國的這個行業有了巨大的進步,“外國公司以外國企業為主要參展商的展覽會,將會逐漸退出中國會展業歷史舞臺。”他認為。
對于展會未來的發展規劃,張金有一個“夢想”――辦行業需要的展會,形成一個網上展廳、實體展會和視頻監控“三位一體”的展會形式;對于協會未來的發展,張金有一個“目標”――做行業需要的協會,切實做到為行業服務,推動行業進步。
最后,張金秘書長介紹,2013年的中國國際金屬成形展將于2013年9月24-27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一號館舉辦,面積25000平米,同期還舉辦鍛造、沖壓和鈑金三場同期會議,將成為金屬成形行業下半年最重要的行業活動之一,希望借助《中外會展》這個專業平臺讓更多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士參與和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