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壓鈑金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但只能從點滴做起
最近在中國鍛壓協會的工作例會上,大家談到接觸的沖壓鈑金會員企業多在談轉型和升級,這和三四年前大不一樣。2013年至今,我走訪了國內上百家沖壓鈑金零部件和設備企業,和數百位老板及管理者深入交談過。由于經濟不景氣和競爭激烈,利潤持續下滑,他們感覺心力交瘁,渴望企業轉型升級或者轉行,華麗轉身,發現一片藍海,讓企業走上現代化的康莊大道。 不同于資本市場,做企業有可能信用崩盤,突然間訂單全無,但卻不可能一夜暴富,僅靠一個利好消息就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只能持續地向上發展;但是,即使在充分競爭的市場,利潤高的市場也依然是存在的。很多高檔的零部件,本土企業還不能穩定生產,必須依賴進口,這就是我們本土企業的藍海;甚至一些逆勢飛揚的龍頭企業,還希望行業更冷一些,好淘汰掉更多現有的競爭對手,嚇退躍躍欲試想從其他行業轉入的潛在競爭對手! 這些“幸災樂禍”的龍頭企業的成功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斷地吸引和培養人才,提升裝備、技術和管理水平,經過若干年的奮發圖強,終于在某一個臨界點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目前一些制造業正在回流發達國家,或者流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東歐、中美洲等地。美國之所以重拾制造業,是因為它是先進的控制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源地;德國之所以提出工業4.0,是因為它擁有當代最先進的數字化制造技術;東南亞等地接受產業轉移,是因為成本更低,政策更優惠等等,我們短時間內還可以倚靠完整的產業鏈和龐大熟練的工人支撐一段時間,但是改變勢在必行,靠什么轉型升級呢?僅靠股市上大熱的各種概念和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產業政策拉動肯定是不可能的! 我們中國人一直在追趕,控制和網絡技術可以學美國,數字化制造技術可以學德國,精益制造可以學日本,但是未來的“互聯網+制造”所展示的智能和高效的藍圖又超越了所有上述現有的成功模式,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陌生的領域,誰能在未來的智能制造中拔得頭籌,誰就將成為未來世界制造業的領導者! 我國制造業經歷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具備轉型升級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儲備;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在電商、社交、支付方面的發展不亞于美國,互聯網技術正在深刻影響包括廣大農村在內的幾乎所有中國人。中國的制造業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并非全無勝算,我覺得我們行業企業的決策者要解決幾個問題:解除固步自封的心態,增加行業間橫向交流,消除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兩種不良心態。 之所以有這樣的心得,源于最近主持的幾個會議。今年四月份,我參加中國鍛壓協會舉辦的兩個研討會,收獲不小: 4月16日,在蘇州召開首屆鈑金表面處理及檢測技術研討會,這個題目是根據近幾年來,中國金屬鈑金制作協會在大量行業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下來的,是為了滿足不斷提高鈑金件質量的要求而召開的。
之前一直是找表面處理設備、材料制造商來做報告,推銷和只說優點不說缺點的意味比較濃,所以這次我們特地安排有實際成功應用經驗的、三家著名的鈑金加工企業來介紹。原本擔心他們會藏私,不講干貨,但是沒想到他們結合各自生產經驗,從不同的角度做了非常具有實用性的精彩報告,也提出一些尚待解決的難題與同行商榷。會議討論之激烈,超出想象,會議時間一再延時。 從業多年,我一直自詡見多識廣,聽過實戰專家的介紹,既感覺天外有天,耳目一新,又遺憾這么深入有價值的知識沒能被更多業內同行了解,只有現場的十幾家企業的三十多位代表能從中獲益。 我為三家企業無私地向同行分享經驗感動,為他們在實際生產中的探索和創新感到由衷欽佩,這些企業走到前列不是偶然的。當然他們也同樣從別人的分享中獲益,我也為這些派遣代表參會的企業負責人致敬,他們不是坐困愁城,而是在積極求變。在之前辦的鈑金會議上,也有企業無私把正在從事的整體廚具、鋼制家具和燈具照明等行業的信息分享,既是為了提升整體行業實力與外國同行競爭,也是為抱團在新的領域做成氣候,讓大家都有新飯可吃。 我一直為一些中小企業擔心,一方面渴望有高人指點,羽化成蝶,另一方面對行業交流沒有任何興趣,對生產技術提升、工藝創新不夠專注,對目前業內領先企業以及國外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信息化、智能化工程更談不上了解。這樣的結果是不斷喪失已有的一些優勢,而轉型和升級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4月22日,我還參加了在江蘇溧陽召開的伺服壓力機與沖壓智能化技術研討會,這是一次非常深入的交流會。伺服壓力機最早是日本人產業化的,自從2004年中國國際金屬成形展覽會及會議推廣開始,中國鍛壓行業開始全面了解伺服壓力機,并逐漸開始本土伺服壓力機的制造和應用。
伺服壓力機的工藝適用性強,是沖壓企業應對交貨期短、小批量、多品種等挑戰的利器;沖壓設備廠也在積極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伺服壓力機,一定程度上拉低了進口伺服壓力機的價格,為零部件企業降低了準入門檻和提供了更多選擇。
不過,我國伺服壓力機技術的應用仍處于“教育啟蒙”階段,與德國、日本等壓力機制造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仍有較大差距。我們不僅需要加快伺服壓力機技術本身的研發,而且還要積極開展與之密切相關的模具、自動化以及沖壓工藝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伺服壓力機的工藝性優勢,達到優質、高效的沖壓生產,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這需要設備制造商和用戶通力合作,讓這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在業內廣泛適用。 據了解,2014年,德國舒勒公司生產的大型沖壓線、多工位、落料線用壓力機,幾乎全部采用伺服驅動,不再推廣傳統的機械驅動方式;日本小松產機公司所提供的大、中、小型機械壓力機當中,50%以上采用伺服驅動方式,特別是大型機械壓力機,80%以上采用伺服驅動方式。由此可見,在制造業發達國家,機械壓力機采用伺服驅動方式,特別是大型機械壓力機,已經成為主流。在這個過程中,本國汽車主機廠給予本國的壓力機廠商大力的支持和積極的反饋,共同完善了這項號稱第三代壓力機的技術,使之趨于成熟。生產沖壓件的效率、質量和長期成本有了明顯的提升。 而我國沖壓行業又不幸落后了半拍,雖然伺服壓力機的研發、制造工作已經開展了十多年,但是,還沒有和用戶配合形成良好的應用互動,以積累足夠的經驗完善產品。一些壓力機龍頭企業在國外巨頭讓出的傳統壓力機市場攻城拔寨,華麗的業績掩蓋了其在新興伺服技術的投入不足以及和競爭對手的差距,不難預見,當行業的新投資整體轉向伺服技術的時候,國外競爭對手的精心布局可能再次讓他們獲利豐厚。 略帶悲觀地評價:國產中小型伺服壓力機,仍處于出廠階段;大型伺服壓力機,也只是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得以交付使用,真正的使用效果,還有待觀察。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有多種,一方面是很多沖壓廠對伺服壓力機的使用效果沒有直觀感受,對于進口伺服壓力機的性價比沒有把握,對國產機械伺服壓力機更是缺乏信心,不愿改變目前使用熟練的傳統壓力機生產方式,不愿冒險去吃螃蟹; 另一方面,沖壓設備企業對伺服沖壓的戰略重視和投入力度不夠,對工藝、模具和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缺乏研究,還無法保證提供成熟穩定的產品。當然這其中一個致命的原因是,國內缺乏成熟的壓力機專用伺服系統和電機的配套商,造成國產的與進口的伺服壓力機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價格競爭優勢,這些限制了國產機的推廣應用。 所以,關系沖壓行業產業升級的這項關鍵技術到了必須要業內通力合作破局的階段:正視與國外同行的差距,從點滴做起,從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做起,提升我們的水平。壓力機制造商作為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除了做好伺服壓力機的整體設計,向上要協調上游供應商做好配套零部件的研發,向下要幫助用戶發揮出伺服壓力機的優勢,在競爭中取勝,并從他們那里獲得積極的反饋,以便優化設計與制造。 古人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盡管我們在零部件和設備領域和國外存在差距,但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國外對伺服壓力機的研究也不過二十年時間,國外所謂的無人化鈑金工廠,智能化制造也只是方興未艾,何況作為世界制造工廠的我們的起點也不低。只要我們的產業堅持不懈,不好高騖遠,也不固步自封,以緊迫的心態,以扎實的腳步前進,我們的轉型升級遲早會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最后我誠摯地邀請業內的專業人士參加2015年9月16-19日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金屬成形展覽會及同期會議,和300多家展商以及上萬家企業的觀眾和參會代表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相信您一定不虛此行。
齊俊河中國鍛壓協會副秘書長 |